/作者生平/

天津的童年


張愛玲本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

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一對子女,陪同前往。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

上海的青春

1928年,張家搬回上海,同年黃逸梵和張茂淵從英國回國,居住在寶隆花園的四層花園洋房。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租了法租界白爾登公寓的一層樓居住,僱傭了一個白俄司機和法國廚師。

1930年的張愛玲母親
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2年,黃逸梵前往法國學美術,張茂淵任職於怡和洋行。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三十六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婚後,1935年租住已在張志潛名下的麥根路313號祖母李菊耦留下的巨大老宅。張愛玲因穿不完的後母舊衣造成心理壓抑。同時,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也在繼母孫用蕃的虐待下長大,有一次她的弟弟張子靜打碎了一塊玻璃,就被繼母毒打一頓,此時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張愛玲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夏天從聖瑪利亞女中畢業,希望出國留學。當時,黃逸梵同男友維斯托夫已回到上海。

1937年暑假期間,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黃逸梵、黃定柱避難住進法租界霞飛路偉達飯店,張愛玲與他們同住兩周。返家後,張愛玲與繼母孫用蕃發生口角衝突,遭父親痛打,被軟禁半年,並患嚴重的痢疾。

1938年初,張愛玲離家出走,至開納路195號開納公寓,投奔生母黃逸梵。1939年初搬到赫德路192號愛丁頓公寓。在這裡,張愛玲向猶太裔英國老師補習。

香港求學:1939-1942年
1939年,她考取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持倫敦大學成績單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11]。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裔女子炎櫻。張愛玲在書對炎櫻中有多次描寫,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

上海女作家:1943-1952年

1926年,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倫敦。

常德公寓(愛林登公寓)
1942年,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林登公寓51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1944年8月,胡蘭成與第二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出由胡蘭成所撰。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共產黨執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7月,張愛玲以「梁京」的名字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大會在虹口區乍浦路341號的解放劇場舉行。會後,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

香港期間:1952-1955年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是「土改」時期農民處境的艱苦。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後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美國時期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的版稅維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舊金山灣區,應陳世驤教授之邀,受聘於伯克利加州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並展開對中國共產黨的專用術語、《紅樓夢》等課題的研究。

1971年,陳世驤教授逝世,張愛玲也從伯克利離職。

1973年,張愛玲定居加州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83年,張愛玲的《海上花列傳》官話翻譯本以《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式形式出版。潘飛論,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同時,愛玲對於《海上花列傳》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作品中出現的晚清服飾、歡場行規、上海的風土人情都做了很多準確詳盡的註解。」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根據法醫的檢驗結果,張愛玲逝世於六七天前,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云:「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張愛玲生前遺產共有美元存款約兩萬八千餘元。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 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但雖然張愛玲曾經與賴雅懷有一胎,無奈因為生活拮据而被逼墮胎。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作者介紹/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著名的華人現代小說家。
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
原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出生名門,曾就讀於香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受過良好的中西教育。
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
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學業為名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
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朝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
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天津、上海、香港、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並於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
早在之前,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29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
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去世,享壽74歲。

 

 

張愛玲逝世於此

 

 

 

 

 

 

 

 

/成名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這邊舉出幾本推薦的書,很適合想認識的人去看看。

金鎖記

這本書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沒落大家族的現代都市生活。

其實這本書的評價極為兩極,我當初看時也看了一兩遍才懂其中意含,前半段跟紅樓夢類似,但後半段有理解主角的魅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花時間去細細觀看的書。

 

紅玫瑰與白玫瑰

這本書表達了很令人深刻的愛情觀,也讓看完的人深思。

我很喜歡這本書作者表達出來的愛情觀,這也讓我對這位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半生緣

這本是張愛玲寫作風格中最經典的一種,道盡人世滄桑、世事無常,把主角雙方的感情描寫得深刻,但又抵不過世事的改變,這種愛情總是讓我感覺痛苦,但又無奈。

 

紅樓夢魘

這本書跟上面得書都不同,這是一本研究紅樓夢得書,這本書很有討論的價值,作者把看紅樓夢的想法寫了出來,讓我很有興趣,畢竟每個人看得心得、角度都不同。 看這本書前還是要先把紅樓夢看完,才有看著本書的共鳴感。

 

 

 

 

/作品風格/

張愛玲常見的寫作方法:

1.世俗的圈子..張愛玲的作品中,她所著力表現的並不是戀愛者超凡脫俗、可歌可泣的真情,而是他們庸常凡俗的一面,她試圖在男女之間的傳奇故事中尋找普通的人性,用她超常敏銳的感覺和非凡的文字表現力,使作品表現出1種極其別致的“庸俗”。其次,借著對“庸人俗事”的迂回纖細的盤寫,能夠在毫不濫情,也不做廉價美化的狀態下,將現實生命中的悲喜劇如其所有地呈現出來。

2.蒼涼的底色..張愛玲的作品絕不只是世俗生活的簡單描摹與展現,而是透過浮層的瑣碎去洞觀生命自身,對世事人情發出的1種悲涼的體察與觀望。她的作品大都帶有1種深刻的悲劇性。是1種“生活況味”,1種現代小市民卑微的、孤寂的“蒼涼”。

她所創造出來的不同典型人物中共有的蒼涼特質構成了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貌似熱鬧的世俗圈子和徹骨寒冷的的蒼涼底色

 

 

/經典名言/

 1.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2一個知己就好象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

3.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4.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5.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